今年高考全國一卷的作文是:根據(jù)老舍《鼓書藝人》的節(jié)選文字、艾青《我愛這土地》、穆旦《贊美》中的節(jié)選詩句展開聯(lián)想和思考,要求選準角度、確定立意、自擬標題,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
這是一篇話題作文,三則話題材料可供選擇的角度很多,但這三則材料有一個共同的情感指向,那就是家國情懷。在《鼓書藝人》中,方寶慶想唱卻開不了口,是因為他身處特殊環(huán)境,內(nèi)心百感交集。艾青的《我愛這土地》中,詩人通過“嘶啞的喉嚨歌唱”這一意象,表達了對國家民族的赤子之心。穆旦《贊美》中引用的詩句主旨則更加明顯,“民族”一詞直接出現(xiàn)在詩句中,家國情懷、民族情感躍然紙上。
筆者有一位書友,是一名心理咨詢師。近期,一名高中生向她傾述,最近一段時間深感迷茫,喪失了學習和生活的動力,找不到方向,甚至覺得人生毫無意義。書友問這位學生:“你有沒有思考過未來進入社會該如何立足?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人生的第一責任人?有沒有想過未來要對家庭,乃至對國家承擔責任?”
我認為這位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書友提出的問題十分深刻。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其與家庭、國家緊密相連、不可分割。人在成年之后,都應當肩負起對家庭、對社會的責任,涵養(yǎng)家國情懷。
情懷塑造著一個人的內(nèi)心世界,也決定著其理想抱負。正是因為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,陸游才會在臨終之際,叮囑子孫“王師北定中原日,家祭無忘告乃翁”;文天祥雖身陷囹圄,卻依然堅守信念,高呼“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。敬愛的周總理,面對積貧積弱的國家和民族,自小便立下“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”的宏志。作為普通人,我們或許難以做出驚天動地的英雄壯舉,但可以在學生時代勤奮學習,成為品學兼優(yōu)的好學生;步入社會后,遵紀守法,做一名合格的公民;在家庭中,對父母盡孝,做孝順的兒女,對子女盡責,做稱職的父母。只要我們自立自強,不給國家增添負擔,就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愛國。(黃東升)
編輯:陳芷珊